首页 > 要闻 >

我们为什么无法离开手机? 世界今日报

发布时间:2023-04-17 02:09:58 来源:曲晓艳

撰稿丨毛线球

编辑丨Chloe

审核老师丨曲晓艳


【资料图】

手机成瘾和无手机恐惧

反复无法抗拒使用手机的冲动; 一段时间不使用手机后,会出现焦虑或烦躁情绪; 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预期; 尝试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但却总是失败; 尽管手机导致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但仍花费过多时间去使用手机等。

这是2016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手机成瘾诊断标准清单。

手机成瘾 (mobile phone addiction),也被称为手机依赖,是个体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所导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行为成瘾,具有渴求、失控、耐受性和戒断反应等核心特征。

起先,人们可能为了填满业余时间、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而开始使用手机,但最后可能本末倒置,反而将工作和生活弄得一团糟。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边玩手机,一边做着其他事情的人,诸如看电视、吃饭、走路、等电车或者公交车的时候,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人的身影。

MMD研究所针对手机使用者(15岁至59岁,553人)所做的《2016年有关手机成瘾的调查》(2016年5月)结果表明,10多岁的人中有21.6%、20多岁的人中有26.4%、30多岁的人中有21.8%表示“确实非常依赖手机”。而且其中约两成人表示,使用手机的时间在“7个小时以上”。

除开手机成瘾,还有部分人会有无手机恐惧。 无手机恐惧 (Nomophobia)又被称为手机分离焦虑(mobile phone separation anxiety)[1]。

我国研究者将无手机恐惧定义为一种与手机或手机使用相关的特定情境性恐惧症[1]。 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个体会努力避免无法使用手机的情景,频繁查看手机,这导致他们难以将注意力集中于日常活动中 [1,4-5]。

无手机恐惧与手机成瘾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二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结构。已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手机使用者经常会由于不能使用手机而感到焦虑或不安,但很少会出现手机成瘾的症状,这也说明与手机成瘾相比,无手机恐惧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

但二者也存在共同症状,如无手机恐惧是手机成瘾的戒断反应。同时,二者均与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有关,且与社交恐惧,强迫症和抑郁存在共病问题。因此,二者相互影响,呈显著正相关。

由此可见,无手机恐惧和手机成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3]

无手机恐惧的理论解释

01 错失恐惧理论

错失恐惧理论认为,无法与手机分离是因为我们害怕错过各种各样的信息,害怕无法使用手机和他人进行联系,与手机分离的焦虑便随之产生。一旦无法通过手机接收或传达信息,我们便会因为这种阻断而产生不适感。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沟通和获取信息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心理需求,而手机就是一个满足我们获取信息需要的绝佳渠道[1]。

02 手机依恋理论

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依恋(attachment)是儿童与其照料者之间存在的一种情感联结和纽带,这种情感联结为婴儿提供了安全感和支持感,一旦与照料者分离,婴幼儿就会表现出焦虑和不适[1,6]。

与儿童相似,成年人也会对事物形成依恋,这些依恋对象可以给予我们安全感,并在需要时帮助我们缓解压力、给予安慰[1,6]。

Konok等人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了「手机依恋」(phoneattachment)的概念,他们认为,希望与手机保持近距离、与手机分离时表现出焦虑是手机依恋的重要特征[7]。

手机依恋理论认为,用户对手机形成了强烈的情感依恋,手机与用户之间产生了心理上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可以对用户起到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因此,一旦与手机分离,我们的情感联结被阻断,便会产生焦虑 [1]。

03 自我扩展理论

自我扩展(self-expansion)理论认为,个体所拥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个体自我扩展的对象[8]。如果拥有的东西被视为了自我的一部分,无意中失去这个东西就会像是失去了部分自我[1,8]。

当我们把手机作为自我扩展的对象时,手机便成了我们的一部分,与手机分离就会像失去了部分自我,这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自我的不舒展状态,从而引起不适与焦虑感。

三种理论对无手机恐惧的解释如下图:

手机成瘾的两大原因

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方便获取,第二是容易获得感官上的刺激。

手机显然是方便获取的。一手可握,只要按下指纹,就可以开启手机在网上冲浪。研究表明,更大的屏幕可以显著预测更少的屏幕使用时间。由此可见,手机的方便性与它的小屏幕有着极大关系。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感官上的刺激”。人们在使用手机时,会获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每当收到信息时,屏幕上就会显示文字或者图片,手机也会响起提示音。我们平时经常重复看和听的过程,因而也接受了很多刺激。

事实上,人类无法忍受过于单调的生活。过于单调的生活,会演变成一种惩罚。比如部队中的小黑屋和监狱里的关禁闭。将人放在一个缺乏刺激的环境里,对人的心理状况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想要维持正常心理状态、认知机能,刺激是必须的。人们会试图从外界获取刺激,甚至会自发创造刺激。

所以当人们站在长长的队伍中等候时,与其“干站着”,人们更倾向于抽烟、和周围的人交谈、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看,以此获得刺激。

如何离开手机

第一,增加使用手机的难度,比如将手机锁起来,将智能手机换成老人机,这样可以减少手机使用的便捷度,从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第二,发展新的兴趣爱好,比如用双脚丈量城市的新进程,与家人来一场畅快淋漓的交谈,亦或是发展新的学习目标。 毕竟,祛除杂草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荒地种上麦子 。

参考文献

[1]衡书鹏,赵换方,周宗奎.无手机恐惧: 我们为什么不能与手机分离?.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140-152 .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3.01.15. [2] King, Valença, A. M., & Nardi, A. E. (2010). Nomophobia: The mobile phone in 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 Reducing phobias or worsening of dependenc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logy, 23(1), 52-54. https://doi.org/10.1097/WNN.0b013e3181b7eabc

[3] Nie, Wang, P., & Lei, L. (2020). Why can’t we be separated from our smartphones? The vital roles of smartphone activity in smartphone separation anxie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09, 106351.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0.106351 [4] Yildirim, Sumuer, E., Adnan, M., & Yildirim, S. (2016). A growing fear: Prevalence of nomophobia among Turkish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32(5), 1322-1331. https://doi.org/10.1177/0266666915599025

[5] Yildirim, & Correia, A.-P. (2015).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nomophobi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9, 130-137.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2.059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